清明时节,南城人世代习性在清明节祭扫祖先坟墓,扫墓俗称“挂祉”。旧时,清明那天家家户户在大门旁插上杨柳枝,以僻瘟镇邪,有水井的人家还进行“洗井”。宗祠属下的男姓子孙给老祖宗坟墓祭扫,称“挂大众祉”,一应祭品由公尝经费支付,祭祀后按男丁人数和功名、学历分派烧猪胙肉,称“分烧猪”。祭品有整只烧猪、包子、干蒸(用面粉加白糖蒸成糕状的条形食品)、香蕉、蔗碌(用白蔗削皮切成短节)、茶、酒和斋饭等,上香、点烛、烧元宝、溪钱、金银纸(锡纸),跪拜后点燃炮竹,算是祭拜完毕,将果品包点分发给随同拜山的孩子吃,回去之后,到祠堂分领烧猪肉。家庭中的男性上山给先人扫墓,祭品等与前述略同。
春节,俗称“做年”,包括初一以后的几天。春节的前一天称除夕,俗称“年三十”。在除夕那天(或稍前)家家户户都里里外外进行大扫除,打扫卫生,在大门口贴上新的春联。旧时,除夕的中午,主妇都捧着长方形的托盘,盛着三牲酒茗去宗祠、庙宇以及给祖先的神位供奉,称“酬神”。到黄昏时,用煮熟的鸡蛋插上点燃的线香给小孩唱着歌谣来玩着吃,称“卖懒”。除夕那天的午饭或晚饭,吃丰盛的菜肴,称吃“团年饭”。是晚,不少人直玩到深夜,等候“交子”(子时,即深夜11——1时)称“守岁”。有的已婚男青年到“交子”时,捧着香烛到祠堂、庙宇参拜,称“添头香”。自“交子”开始,炮竹声持续轰响,直至天亮。除夕的晚上,一般人家都在厅(俗称“天下”)前摆下八仙桌(要按桌面木块拼缝条纹横放),铺上红纸,挂上台围。桌面前端摆放茶盅、酒盅、斋饭和红筷子;后端擺放香炉、蜡烛台和油灯架;中间摆放三牲、果品和年糕(俗称“贻笼”)。自“交子”时焚香点灯,一连三天不断。供桌直到正月十六日才撤掉。
年初一的早上,大众都穿戴整齐,见面时互相恭喜、道贺。已婚的人都在口袋里装着“红包”,当孩子们拜年时要派发“利是”(压岁钱)。初一日吃饭时,吃的是斋菜,不开荤。当地组建的麒麟或瑞凤在相关地段逐家叩头后开“大众盘”。
初二日这天称“开年”,吃过午饭后,夫妻带着孩子去岳父母家拜年。其他人也带着礼品出门,去探望亲戚朋友。晚餐很丰盛,称吃“开年饭”。
初三日,各地的醒狮、麒麟、瑞凤、貔貅队伍开始出动,到有世交或亲戚关系的村庄去“打盘”(表演)。从初一至初三,俗称“三朝香”过后,“做新年”便算结束。
旧日,乡间盛行的中秋节活动有:送中秋、祀神、赏月、拜宝塔、降八仙、迷魂、竖灯笼、放孔明灯、游耍椂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