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相矛盾中表达哲理的句子是?
有一个经典的自相矛盾中表达哲理的句子:
“我每天都在节省时刻,因此我从来没有时刻。”
这句话看似自相矛盾,但实际上传达了一个哲理: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效率和时刻利用率,而忽视了生活的乐趣和意义。如果我们过于注重时刻的节约,会导致忙碌而疲惫,最终失去时刻的价格。
因此,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适当地放松心态、享受生活,才能更好地感受时刻的真正价格。这也是一种“减法”思索,通过去掉一些不必要的事务,来提高对重要事务的投入和关注,以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。
矛与盾的集合的最后一段何意思
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是只要把两件事物的长处合为一体,那这个事物是胜利者。
《矛和盾的集合》是一篇科学寓言文章,作者为黄水清。该文章被收录在人教社三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,被设为精读课文。
黄水清,原名黄国梁。出生于1940年,江苏武进人。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著有《52个周末童话》《科学寓言1001夜》《科学寓言大王》等儿童文学作品。
矛与盾的集合的最后一段何意思
文章最后一段的意思是只要把两件事物的长处合为一体,那这个事物是胜利者。
《矛和盾的集合》是一篇科学寓言文章,作者为黄水清。该文章被收录在人教社三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,被设为精读课文。
黄水清,原名黄国梁。出生于1940年,江苏武进人。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著有《52个周末童话》《科学寓言1001夜》《科学寓言大王》等儿童文学作品。
矛与盾概括为一个成语是何
矛: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;盾:保护自己的盾牌。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。出自《魏书·明亮传》:“辞勇及武;自相矛盾。”例句:一篇文章的见解要前后一致,不能自相矛盾。近义词:漏洞百出、前后抵触等。反义词:并行不悖、天衣无缝等。
矛与盾古文和意思
出处《韩非子·难一》
原文: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“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”或曰:“以子之矛,陷子之盾,何如?”其人弗能应也。
译文:有一个楚国人,卖盾又卖矛。夸耀自己的盾,说:“盾坚固无比,任何锋利的物品都穿不透。”又夸耀自己的矛,说:“矛锋利极,何坚固的物品都能刺穿。”有人问:“如果用矛刺盾,结局会怎样样?”那人张口结舌,一句话也答不上来。
《矛与盾》说的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,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,告诫大众说话、办事要实事求是,不要言过其实,自相矛盾。
矛与盾演变成何成语了
自相矛盾。
自相矛盾出自《韩非子·难一》:楚人有鬻楯与矛者,誉之曰《》“吾楯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”又誉其矛曰:“吾矛之利,於物无不陷也。”或曰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?”其人弗能应也。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
自相矛盾:比喻一个人说话、行动前后抵触,不一致。
近义词:相互抵触、前后抵触。
反义词:天衣无缝、自圆其说、无隙可乘。
矛与盾的集合讲了一件何事
《矛和盾的集合》作者黄水清,原名黄国梁,生于1940年,江苏武进人,中共党员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著有《52个周末童话》、《科学寓言1001夜》、《学科智慧童话》、《科学寓言大王》等儿童文学作品集26本。1982年被授予省先进少儿职业者称号。
《矛和盾的集合》是他写的一篇科学寓言,收录在人教社三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,为精读课文,录音由晓澄朗读。讲述的是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,谁就会是胜利者。文章是借用发明坦克来说明这个道理的。
矛与盾的寓意
1、《矛与盾》说的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,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,告诫我们说话、办事要实事求是,不要言过其实,自相矛盾;
2、《矛与盾》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一致,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,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,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。
中国成语中有《矛与盾》寓言故事的成语
- 中国成语中有类似于《矛与盾》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(4个),《矛与盾》的寓意是:说话办事要一致,不能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,自己也说服不了自己;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。
- 自相矛盾
矛与盾是何成语
- 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成语故事战国时期,大想法家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,见人推销他的矛是全球上最尖利的矛,没有穿不透的物品;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全球上最坚硬的盾,没有何物品能戳穿它。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,他只好落荒而逃。典故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莫之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’其人勿能应也。&x3000;&x3000;《韩非子·难一》释义矛: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;盾:保护自己的盾牌。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