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风取名字原则怎么取

台风取名字制度怎样取

台风的命名不仅一个简单的经过,它背后蕴含着丰盛的文化和科学制度。这篇文章小编将详细探讨“台风取名字制度怎样取”,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这一经过。

台风命名的历史背景

在国际制度出台之前,各国对台风的命名各不相同。1947年,美国首次采用以英文字母为开头的人名来命名大西洋飓风,这一行为为后来的台风命名奠定了基础。20世纪初至中期,中国和日本则采用了四码编号的方式来标识台风。随着时刻的推移,台风命名的体系化和国际化逐渐成为必然动向。

统一命名制度的建立

1997年,全球气象组织(WMO)台风委员会决定建立统一的命名制度,从2000年起对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热带气旋采用一套命名体系。这个体系包含140个名字,由14个民族和地区提供,每个民族或地区提供10个名称。这些名字通常与神话、星座、动植物等相关,体现了各地区的文化特色。

台风命名的制度

台风的命名遵循下面内容几许制度:

1. 容易发音:名字应简短易记,方便公众传播和使用。

2. 非商业机构名称:避免使用商业品牌或机构的名称,以免引起混淆。

3. 字数限制:英文名字不超过9个字母,中文名字以2-3个字为宜。

4. 无不良含义:名字在各成员国语言中应无负面含义,并得到全体成员国的认可。

5. 统一确定:中文译名需由中国气象局、香港天文台和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协商统一。

台风名字的更替与除名

有些台风名字会被除名,通常是由于该台风造成了重大灾害或人员伤亡。为了避免未来的混淆,台风委员会会将这些名字从命名表中删除,并由原提供国或地区推荐新的替代名称。例如,2013年第30号台风“海燕”因造成严重损失而被除名,替代名为“白鹿”。

怎样?怎样样大家都了解了吧,台风的命名一个复杂而严谨的经过,涉及历史、文化和科学等多个方面。通过遵循统一的命名制度,台风的命名不仅能够有效传达信息,还能体现各国的文化特色。了解“台风取名字制度怎样取”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天然灾害。

版权声明